何以是“江南”,苏州“最江南”

Connor 火币网交易平台 2022-10-03 246 0

“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江南币。”400多年前姑苏中秋虎丘曲会的盛况,惊艳神州;时空流转,2022年的中秋,伴随着昆曲评弹的浅吟低唱,“苏式中秋”,经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舞台,与全球共赏。

摄影师:徐志强

一曲出云霄,一梦入江南江南币。江南,是中国人的诗意,姑苏,是江南文化的精髓。又是一年夏秋之际,第四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如约而至。如何让江南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更高质量的发展,苏州一直在探索。

2021年开始,苏州启动“江南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对江南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展示与呈现、转化与发展、传播与推广,全面提升苏州在“江南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首位度和辐射力,推动苏州文化建设“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江南币

何以江南:一座城,万言诗,“文脉”是江南文化的魂

摄影师:和卫ashwei

一个秋日的夜晚,唐人张继独自漂泊在苏州城外枫桥边的一艘小船上江南币。江南水乡迷人的景色和远处传来的幽幽钟声,让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诗情满满,写下了那首传唱中外的小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展开全文

后来,唐人杜荀鹤来了苏州,将苏州的精致,浓缩成了:“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宋人贺铸留恋的是姑苏的暮春初夏:“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江南币。”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2500岁的姑苏城,一直以她江南水乡的钟灵毓秀、以她千古沉淀的人文气息,强烈地吸引着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歌咏江南币。暮烟秋雨、绿杨白鹭、近水远山、细雨垂杨、这些意像,仿佛天然就属于苏州。

当然,诗意在苏州的江南文化大家庭中,绝对不孤单江南币。苏州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3个、省级非遗项目124个……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不仅如此,对江南文化的挖掘与研究,苏州走得很远很深江南币。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环境整治、草鞋山遗址500平方米考古挖掘……苏州大力推进“江南文化研究工程”。“近代江南农暇生活研究”“江南藏书文化概论”等18个课题立项确定,《江南文化概论》《江南文化探源》等重点图书编撰紧锣密鼓。《苏州运河史》《苏州运河十景》等图书完成首发。

与此同时,苏州持续举办“苏州最江南”学术论坛、志说江南·苏州圆桌会议、“在新时代的现场”当代文艺评论苏州论坛等活动,不断追溯“何以江南”的源头,提升“江南文化”的传播力江南币

就是江南:良工集,运河长,“风物”是江南文化的体

摄影师:徐志强

历来有云“良玉虽集京师,工巧首推吴郡”,御窑金砖、香山营造、宋锦、缂丝、苏绣,千年流淌的大运河,载着苏州良匠的巧思,从苏州到京城,实现了空间上的转移、让江南文化的“风物”,滋养了百姓的生活,繁荣了姑苏的市井江南币

姑苏富裕的历史,给今日的苏州,留下了古典园林、古城街巷、古镇古村……是江南水乡风貌的最直接的呈现,也是江南文化最显著的物化载体江南币。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历史留给当代苏州人的重要课题。

随着“文化自信”“绣花功夫”“以人为本”等新时代先进思想、理念的提出,苏州立足保护与提升并重,开始对名城保护工作进行新的思考与创新性探索江南币。“古镇-古村-老街”建立保护名录;江南水乡风貌施行“一山一策”,“一湖一策”,生态和文化联动。古城复兴建筑每一年邀请两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把脉。

有继承怎能没有发展?今年是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苏州以此为契机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作为全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总领性文件,为苏州名城保护工作定思路、明方向,提要求江南币

苏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水、离不开大运河江南币。根据苏州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特点和资源优势,苏州高标准打造“运河十景”,如今浒墅关古镇项目东岸大码头一期开街,吴门望亭大运河文体馆即将竣工,平江古巷重点功能区基础设施提升……

在苏州,江南文化与城市生活空间正在精准融合,苏州“最江南”的文化因为与生活相融,与民众相融,正在拥有愈来愈强的承载力江南币

最是江南:数字化,融合深,“价值”是江南文化的运

摄影师:陶源

在文化的叙事中,“情感”是一个渊源久远、从不曾被遗忘的角色江南币。江南文化的曾经滋养了世世代代的江南人,如今,也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这也为江南文化的新发展带来了机遇。进入新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苏州加快建设社会的新引擎。

为适应新时代、新客群,苏州提出了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聚焦动漫游戏、影视、网络文化等细分行业,拓展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旅融合、工艺美术、数字文化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江南币。积极引进国内外头部文化企业和机构特别是平台型数字文化企业来苏落户。去年,全市数字及互联网文化行业单位营业收入达806.47亿元,占规上文化企业总营收的24.6%。大批文化创意、动漫电竞、沉浸式文化消费等新业态、新产业在“最江南”之地欣欣向荣,迅猛发展。

同时,依托古吴轩出版社、江南电子音像出版社,整合资源组建市属出版传媒集团,提升苏州出版传媒产业能级江南币。推动全市文艺院团、演出经纪机构、演出经营场所数字化转型,促进江南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线上发展。

更重要的是,苏州着力打造“四季苏州、最是江南”旅游品牌,推出文旅接轨服务上海一揽子方案,启用苏锡常畅游卡,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全域旅游江南币。打响“到中国、游苏州”入境旅游推广品牌,抓好文旅产业海外推广,建成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

“文旅融合·最江南”,数字化赋能,苏州有效提升文旅产业的科技含量与服务质量,凸显“江南文化”的价值力江南币

江南之美,精华在苏州江南币。又是一年夏秋之际,第四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如约而至。实际上,距离苏州实施“江南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起步才一年,但目前“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十大工程66个项目中,已有50项完成当年度工作,16项周期较长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苏州,对“最江南”的追求,认真、执着,一如这座城市的厚重的精神品格。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古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