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大作用:国民政府的两次“熊猫外交“
最近,从2000年就去往美国的大熊猫,"美香"一家,在那里生活的时间将延期至2023年,此事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三万法币。
这种在国外生活的大熊猫,便是"熊猫外交"的体现三万法币。作为国宝的大熊猫,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简单的黑白配色,憨态可掬的体态,让许多人为之倾倒,许多网友在"撸猫""撸狗"之后,也想着要"撸大熊猫"。
大熊猫的可爱也跳出了国门,据传,在日本的一些动物园,参观大熊猫要进行"抽签","排队3小时,观看十秒钟",有的地方没有大熊猫,就把鳄鱼给染成黑白色三万法币。泰国则把本国的大象染成黑白色。
可以说,人们对大熊猫喜爱,是不分国界的三万法币。但大熊猫却是有国界的,只为中国所独有。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熊猫成为了传递中国人民友谊的一种载体,也就有了"熊猫外交"一说。
而在近代中国,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在20世纪40年代,也有过一段"熊猫外交"的经历,某种程度而言,一如他也想过研制原子弹那样,还可以说是"先行者"三万法币。那么,国民政府的"熊猫外交"都经历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作用?
本期内容,就跟您谈一谈,蒋介石时期的"熊猫外交"三万法币。当然,如果您觉得本文章为您消遣时光起到了些许帮助,您的点赞或者评论,就是对本视频的支持。
展开全文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对大熊猫的记载,古人称之为"食铁兽"等等三万法币。1872年,一位从传教士手中,得到4只大熊猫标本的法国博物馆馆长,将这一物种命名为"猫熊"。
1939年,在重庆北碚平民公园的一次展出活动中,当时阅读习惯还是从右至左的民众,将"猫熊"读成了"熊猫",后来为了与另一物种(注:小熊猫)区别,便有了"大熊猫"这一称呼三万法币。
在得知大熊猫这一物种后,西方的生物学家为了研究,探险家为了利益,一些人纷纷来到中国的西南地区,利用各种手段,将这一新发现的物种带回本国,他们有的猎杀熊猫做成标本,有的选择活捉三万法币。
比如在1938年,一名英国人一次性就捕捉了6只熊猫,然后从香港转运至伦敦,途中死亡1只三万法币。而这只是其中一例而已,伴随着大熊猫的不断猎杀和外运,重庆国民政府意识到,此举将会给熊猫带来灭绝之灾,在1939年,颁布了禁止熊猫出口的规定。未经特许,外国人不得在中国任意捕捉熊猫,更不得私自将熊猫转运至国外。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之中,许多人连生计都是问题,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也十分堪忧三万法币。无论是学者还是民众,起初都对熊猫知之甚少,伴随着西方人的大肆转运,终于引起了国内有识之士的警觉,有人说"我国如果不及时禁止滥捕,这种珍惜的动物很有可能会灭绝,到时候只在外国有,而中国却绝迹了。中央研究院向国民政府汇报了这些情况,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1939年禁止熊猫出口的规定。
不过,西方人自从了解到这一珍奇异兽后,熊猫便大受他们的欢迎三万法币。美国芝加哥的一家动物园展出熊猫的时候,第一天的参观人数就多达5万人。关于熊猫的毛绒玩具,明信片也畅销起来,一只熊猫还登上了好莱坞的电影。
许多人都想亲眼看一看,这种来自东方的可爱动物三万法币。但其毕竟数量有限,而且熊猫为中国所独有,繁殖能力较差,加之国民政府的禁运,外国人便很难再获得熊猫。求之不得的渴望,和获取渠道的限制,为"熊猫外交"铺垫了道路。
1941年9月15日,当时负责中国难民救济工作的,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和他的姐姐宋蔼龄,为了表示向"美国救济中国难民委员会"的感谢(注:美国政府支持下的,支援中国抗战的民间团体之一,向中国提供药品、医疗器材等物资以及资金),共同宣布要将一只熊猫赠送给该组织三万法币。这便是近代中国"熊猫外交"的正式开始(注:据传,唐代武则天时也送给过日本熊猫)。
此前,由于不得而知的原因,宋美龄就已经派人在西南地区搜寻熊猫的踪迹,二十多年名猎户在外国专家的带领下,在西南山区耗费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在1941年夏天,终于捕捉到了一雄一雌两只熊猫三万法币。
恰逢从广播中听闻美国纽约一家动物园,仅有的一只熊猫死去,宋美龄便做出了要赠送熊猫的决定,并将捕捉到的两只都送给美国三万法币。随后,美国方面派出专家,来到中国,观察两只熊猫的情况,并商讨运送和饲养工作。
1941年11月9日凌晨4点左右,在重庆的广播大厦,宋美龄和宋蔼龄一起主持了"赠送熊猫"的典礼三万法币。此时正值美国东部时间11月8日下午4点,美国的广播刚刚播放了有关球赛的新闻,很多人仍在收音机旁尚未离去,宋美龄特意挑选了这个时间。重庆的其他一些对外广播也同时进行了播音,将声势造得更大。
日本人为了阻止当天的广播,还专门派飞机进行了轰炸,但没有成功三万法币。
典礼上,宋美龄感谢了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她说"我们为了表示感谢,赠送两头熊猫,希望这个礼物能给美国的儿童带去欢乐,就如同美国对中国民众的友谊那样三万法币。"宋蔼龄解释了以熊猫作为礼物的原因,熊猫一是中国特产,二是稀有之物,三则是它能给人带来快乐,赠送熊猫也是中国民众苦中作乐的一个机会。
广播结束后,宋美龄又举行了茶会,招待各路来宾和中外记者,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郭泰祺,宣传部副部长董显光一同到场,当然,蒋介石也参加了三万法币。
1941年11月14日,两只熊猫通过飞机从重庆飞抵香港,再经由菲律宾前往美国,随行携带了大量中国本土的嫩竹三万法币。
12月25日,运载着两只熊猫的轮船,抵达了西海岸的旧金山三万法币。也正是在熊猫的航程途中,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两只象征着中美友谊的熊猫,其重要性就更加明显了。
两只熊猫在纽约的一家动物园中落脚,改喂牛奶、麦片、蜂蜜等食物,每个月的开销用后来一位中国记者的话就是,"能养活五十个以上的公务员"三万法币。这两只官方赠与的熊猫在美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接收它们救济组织为熊猫举行了命名大会,并借助它们的人气,为中国的抗战募捐了700万美元。
两国之间的联系,也因为熊猫的到来,而"锦上添花"三万法币。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熊猫外交"获得了巨大成功。认识到熊猫重要性的国民政府,在1939年首次下令保护熊猫之后,又在1941年和1944年,两次下令禁绝一切对熊猫的捕杀行为。
1946年,也就是二战结束的第二年,国民政府又进行了一次"熊猫外交",这一回的对象除了此前的美国,还加上了英国三万法币。
1946年4月,当时驻英国伦敦的国民政府代表叶公超,也是听闻伦敦一家动物中的熊猫死亡后,提出了要赠送熊猫的想法三万法币。中英两国在二战时期因为缅甸、印度等问题产生过不合,战后又增添了新的问题。为了缓和两国关系,国民政府在叶公超的提议下,萌生了以熊猫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国民政府悬赏二十万法币,用了一个的时间,捕获到了一支约20斤重的,只有半岁的熊猫。
1946年5月5日,这支取名为"联合"的熊猫,从成都飞运至印度加尔各答,最后转运至伦敦三万法币。当然,历来就精打细算的英国人,在得知自己将要获赠熊猫后,立刻开始问"价钱",英国人问叶公超,"中国最需要哪些报偿呢?"叶回答说,"希望英国能提供一名免费的动物学研究生资格。以熊猫来交换免费留学资格的举动,在中国国内的反应偏向于讥讽,但并不是讥讽熊猫,而是讥讽时局。一是说国民政府对教育不重视,不愿意拿钱,只能用熊猫来换免费资格,干脆大家都去抓熊猫,那样留学教育问题就解决了。二是批评留学生质量不高,难怪英国人愿意拿名额来交换熊猫。
但不管国内怎样,英国人对这只熊猫的到来抱有极大的热情,许多人排队去动物园看它,动物园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战后的伦敦,曾一度面临食物匮乏的窘境,但熊猫的食物供应却没有削减三万法币。
看到英国人得到了熊猫,美国向中国提出请求,希望也能赠送一只熊猫三万法币。于是国民政府又在四川花了一个月时间,在1946年10月3日,捕捉到了一只熊猫。
但这一次没有像1941年时那样,举行盛大的典礼,因为当时中国民众,对美国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向,日本投降后,美国人在中国土地的横行霸道,与抗战时期的"盟友"形象大相径庭,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三万法币。所以此次赠送美国熊猫,并没有大的排场。
但这只熊猫在被捉时,右腿被猎户打伤,状态一直不好三万法币。原本计划在10月18号左右,将它从上海转运至美国,结果18号那天,熊猫却因为肺炎和恶性痢疾病逝了。美国起初希望能将尸体运来,但又担心尸体腐烂,便交由中方解剖。查明病因后,这只熊猫被制成了标本,留在故土供人参观,它的心脏则运去了美国。后来,美国人想要中国再送一只,因为担心熊猫绝种,而被国民政府拒绝。接着又有两所美国机构,希望能用奖学金来换熊猫,同样被婉拒。
与1941年时不同,1946年的熊猫外交,成果并不是很大,且不说将要送给美国的熊猫不幸死去,送给英国的熊猫,也没有给蒋介石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好处恐怕只有一个"留学生"而已三万法币。而且不久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就在内战中垮台,蒋介石和宋美龄手中没有了大熊猫,也就无法进行"熊猫外交"了。当然,这一方式,也为后之来者提供了借鉴。
参考资料:
《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熊猫外交"》三万法币,《文摘报》2012年9月27日,08版,引自《百年潮》2012年第9期,作者 邵铭煌
四川省档案局 四川省档案学校 编:《档案见证·大熊猫》三万法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
王晓:《1941年中美熊猫外交及其舆论反应》三万法币,《绥化学院学报》2018年9月,第38卷第9期,第86-90页
王晓:《20世纪40年代的"熊猫外交"及其社会反应——基于中国报刊资料分析》三万法币,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评论